【职业病科普】职业健康新规:聚焦肌肉骨骼与精神行为障碍
来源:时间:2025-04-07 16:13:19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会同社会保障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及中华全国总工会于2024年12月11日联合发布修订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国卫职健〔2024〕39号),自2025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本次修订增设“职业性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和“职业性精神-行为障碍”两大职业病门类,并将“腕管综合征(CTS)”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纳入法定职业病范畴。原2023年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同步废止。
- 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纳入依据
- MSDs泛指累及人体骨骼、关节、肌肉及相关组织,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150余种疾患,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性疼痛、活动受限及致残性损伤。美国劳工统计局将其定义为:由生物力学反应(扭转、弯曲、拉伸等)、重复性负荷或职业暴露引发的肌肉骨骼与结缔组织病损,排除意外性创伤所致病例。
-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约30%的MSDs病例具有职业暴露归因性。工效学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持续性高强度体力负荷、重复性动作模式、强制性不良体位(如弯腰、低头、驼背等)、振动暴露、低温/高湿作业环境、工作组织失当及长期心理压力。多重危险因素叠加可显著提升患病风险。
- 全球约17.1亿人受MSDs困扰,造成1.49亿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占总疾病负担17%。我国机械制造业从业者患病率达64%,职业性皮肤病之外的第二大职业病类别。该类疾病不仅导致提前退休率上升,更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社会参与度。
- 现代工作模式转型显著提升患病风险:久坐办公导致脊柱力学失衡,高重复性动作引发累积性损伤,新兴就业形态中高强度体力劳动与持续紧张状态形成复合暴露。通过优化工效学设计实现“人-机-环境”系统适配,成为防控关键。
- 职业性精神行为障碍纳入依据
- 世界卫生组织警示:职业紧张已成全球流行病,相关疾病负担位列职业相关疾病前十。我国多项调查显示,特定职业群体心理障碍发生率已达20%~30%,职业紧张人群抑郁风险显著增高,极端案例中甚至出现连续性自杀事件。
- 针对17132名汶川地震救援人员的四年追踪研究显示:灾后3个月PTSD检出率23.80%,12个月14.86%,18个月仍存续3.27%。纵向数据显示,56.25%的急性期患者症状持续两年以上,证明应急救援人员属高危群体。
- 警务人员、医疗卫生工作者及消防应急救援人员在职业活动中频繁遭遇创伤性事件,其PTSD发病风险较普通人群显著升高。新规将诊断范围限定于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的专业救援群体,既保障权益又确保职业病归因诊断可行性。